20041107淡水知性之旅

淡水捷運站

淡水線鐵路於1901年正式通車,日本人領台後的第一條鐵路,利用淡水港運送縱貫線鐵路的建材。

直到1988年才因捷運開工而停駛,而改建成今日捷運,建築設計相當具有中國風格。

滬尾偕醫館-馬偕抵淡水後租屋為民義診,並聘洋商駐淡水港之西醫到此主持並傳授醫術。

淡水禮拜堂-淡水教會是馬偕博士於1872年親自建立的第一間教會。

目前這棟仿歌德式教堂,是淡水教會在1932年為紀念設教60年而重建的教堂,為馬偕二世設計督建。

教堂內部以鐵骨托住屋頂,再以木板作天花板,四面窗戶都以西班牙彩色玻璃拼出精美圖案,透出神聖莊嚴的光線。

淡水傳統小吃-阿給 (USB HUB事件之孟瑛惡夢)

真理大學-源自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,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•叡理博士登陸淡水,作佈教、教育及醫療工作。

擇定淡水砲台埔小山丘上,興建校舍,並親自規劃監工。

當時所授的課程,除了神學聖經道理,尚有社會學、自然科學、以及醫學理念、及臨床實習等。

是台灣通識課程的先驅、教育史上最早的西式學校,也是當今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學校。

民國54年8月,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奉教育部核准設立「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」,招收三年制及五年制專科學生。

民國83年8月,奉教育部核准改制為獨立學院,命名為「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」。

淡江中學-綠意盎然的校園與古樸高雅的建築,充分表現了淡江中學的歷史傳統與創校精神。

淡江中學承繼了馬偕博土追求中西文化交流與提升的精神,也是近代台灣的文化瑰寶。

偕叡廉公園-紀念淡江高中的第一任校長,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博士而興建。

台灣農村文物館-淡江中學為強化鄉土教育、規劃文化教學園區而設立的小型博物館。

蒐集台灣農村文物,按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和家俱用品展出古人生活風貌。

是目前淡水地區最具規模之農村文物館。

原住民石版屋-淡江中學自古便是原住民教育和福音運動的大本營。

2001年建此排灣族石版屋以展示台灣各族原住民文化、及作為淡江原住民藝能班教室。

淡水女學校-女學校是四合院中圍天井庭園的二樓建築,正面有22個精美 的磚拱。

此建築是吳威廉牧師所留最完整的建築遺作。目前是女生宿舍,樓下是純德幼稚園使用。

埔頂鐘聲-左上之鐘是寶順洋行所贈,1890年上樑使用。

當時都是由馬偕校長親自打鐘帶學生上課。

淡江大教堂-教堂正面以大塊洗石面和石板,舖出中世紀石砌教堂的趣味,左邊略改良的八角塔做鐘樓。

淡水中學成立後,其師生都在淡水教會禮拜,教堂可容一千七百人,內有管風琴。此建築雖非古蹟,但卻值得欣賞。

淡中八角塔-這是淡江中學歷代的精神堡壘,是1952年時該校幾何老師加 拿大宣教士羅虔益(K.W.Dowie)所設計。

他成功的融合了中國的寶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築。

八角塔採用很多地方性的建材,按農舍三合院格局兩翼教室依次降低。

前端有兩座八角型衛塔,三塔環護青翠的前庭,中間開椰林 道通正門。

正門以觀音石雕出雀替和宮燈,誇張中國色彩。

馬偕墓園-原本是駐淡水外僑墳場,1901年6月2日馬偕逝世後,家人遵其遺囑和外僑墳墓立一牆之隔,以表明他是台灣人。

墓碑較高者(如燭台)是馬偕的墓,右邊是其「牽手」五股女子張聰明,再右邊是女兒和女婿,再外圍是其學生。

此墓園今已列入三級古蹟,墓園位於淡江中學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