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0621故宮博物院(紫禁城)
北京國家大劇院,透明玻璃和鈦金屬板陰陽相間的半橢圓球狀劇院,被暱稱作「水煮蛋」。
今天早上八點多再度來到天安門,準備進紫禁城參觀。
天安門城樓外的華表,傳說稱為望君出,勸戒皇帝該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吧!
午門旁售票處的垂脊雖有走獸,因等級較低所以數目比較少。
進入故宮還得像機場出關,背包通過X光檢查。
在進入午門之後,可以看到非常精巧的五座漢白玉拱橋前往前方的太和門。
橋下的河流為「內金水河」,由於內金水河的形狀像是玉帶,所以又有人稱他為「玉帶河」。
太和門,也就是整個外朝宮殿的正門,此座太和門是整個紫禁城內的最大宮門。
太和門在整修,改從西側的貞度門進入。
貞度門上的橫梁
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為台基,整體建築物連同底下的台基約為35公尺,為整個紫禁城中最高的建築物。
在太和殿前廣場,左右兩邊有弘文閣及體仁閣,
銅缸除作裝飾外,亦盛滿水作為防火用的水源。
可惜太和殿也在整修,從旁繞到中和殿。
中和殿,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,位于紫禁城太和殿、保和殿之間。
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,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,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。
殿內以俗稱「金磚」鋪地,燒製這種細料方磚需要兩年時間才可造出一塊金磚。
跟著別人花錢請的故宮解說導遊,加減聽一聽。
因北京地區的燕子成群,殿簷用細網保護。
保和殿,面闊九間,進深四間,重檐歇山頂,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。
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,初名謹身殿,嘉靖時遭火災,重修后改稱建極殿。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。
建築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,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,使空間寬敞。
殿內寶座居中,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“皇建有極”匾,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。
九龍椅其實只有8條龍,再加上黃帝本身就是一條龍。
乾隆後期118世紀來,保和殿也是清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殿式的處所。
到處可見防火用的銅胎鎏金缸。
北海公園的白塔
今天無事登了三寶殿,走下來還有點累。
保和殿後面就是屬於後宮了。
景山公園的萬春亭
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(後三宮)的正宮門。
內廷部分,主要由乾清門、乾清宮、交泰殿、坤寧宮、御花園及東西若干組建築院落組成。
清代的「御門聽政」、齋戒、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。
過了乾清門,是後宮的第一宮-乾清宮。
漢白玉石
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後宮之首,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,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。
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,這裡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、批閱奏章、處理日常政務的重要場所。
雍正元年曾下詔,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「正大光明」匾後,
匣內藏皇帝選定並御筆親書的皇位繼承人名字。
後宮的第二宮,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。
第三宮-坤寧宮,紫禁城內最具滿族住宅風格宮殿,明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。
康熙、同治、光緒、溥儀大婚在坤寧宮舉行。
一群遊客趴在玻璃外一窺坤寧宮內的祕密。
當時皇帝皇后結婚洞房的地方。
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,花園裡有高聳的松柏、珍貴的花木、山石和亭閣。
御花園的入口有兩棵糾結在一起的夫妻樹,導遊說夫妻或情侶不要在這棵樹旁照相。
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、游賞而建,但也有祭祀、頤養、藏書、讀書等用途。
園內現存古樹160余株,散佈園內各處,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,千奇百怪。
海膽石
走過天一門就可以到達欽安殿,殿內供奉玄天上帝。
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門內設斗壇,皇帝在欽安殿拈香行禮。
每遇年節,欽安殿設道場,道官設醮進表。欽安殿事務由太監道士管理。
御景亭位于御花園內東側的假山頂上,皇帝、皇后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的地方。
接著往西六宮晃晃,在明清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。
儲秀宮,內廷西六宮之一,明清時為妃嬪所居。
咸福宮為后妃所居,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,後殿為寢宮,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。
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。同治年至光緒十年,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。
養心殿前有琉璃門,曰「養心門」,
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,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,這裡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。
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,上懸雍正御筆「中正仁和」匾。
離開西六宮穿過乾清宮走往東六宮。
九龍壁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,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
後宮裡最長的一道圍牆,長數百公尺,粉有步入深宮的感覺。
圍牆表面光滑平整,既美觀又有防止攀登的作用。
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(後門),遊故宮通常都是由天安門進,神武門出。
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,明清兩代皇后、妃、嬪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。
神武門外的護城河,亦稱筒子河。
走出神武門就看到對面的景山公園。